中秋为什么要吃月饼(中秋为什么要吃月饼?寓意着什么?)
中秋节快到了
朋友们,月饼都准备好了吗?
一年一度的月饼“内卷”又要开始了。
你的月饼的馅是什么?
古往今来,中秋节吃月饼是中国人的一种形式、一种习惯、一种情怀。
月饼意味着团圆和美好,是每个人在中秋节走亲访友、在喜庆的餐桌上消费的重要食品。但是,朋友们有没有想过,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
中秋为什么要吃月饼?
关于月饼有哪些误区?
吃月饼要注意哪些方面?
中秋节,也被称为“中秋节”和“团圆节”,据说这天晚上的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据记载,早在周朝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到了秦汉时期,秋天祭月就和农业丰收有关了。
《礼记》中记载:“天子在春晨,月在秋。朝日之日,月之夜。”这里的“月夕”指的是晚上祭月。
初唐时期,秋天拜月成为固定习俗,人们开始祈求月神保佑。然而,由于秋分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需有满月应景才好,后来渐渐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途远网络
魏晋时期,庆祝中秋节,唐朝成为固定节日,宋朝有盛会。后来,在月饼最初是祭月的祭品,人们逐渐将中秋节与品尝月饼、赠送和食用月饼结合起来,象征着人与月亮的团圆。
传说唐高祖汤原与文武官员一起庆祝中秋节。他兴致勃勃地看着吐蕃送来的圆圆的“胡饼”,指着天上的明月,说要用圆饼请明月。后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流传开来,在宋代也被称为“月亮使命”。
今天,中国人仍然遵循着在8月15日庆祝中秋节的传统,祭月、赏月、祭地、吃月饼、烧香、点塔灯、舞火龙.虽然各地的物候和民俗不同,但中秋节的满月被用来比喻人类的温暖和团聚。
途远网络
对月饼1、月饼是健康“杀手”?的误解
作为中秋节的“标配”,月饼不仅是一种传统食品,也是家人团聚的象征。但由于其含油量和含糖量较高,有些人吃了月饼后会消化不良,所以很多人认为“月饼有害健康”。
国家注册营养师李媛媛表示,过多摄入精制糖可能与超重、肥胖、糖尿病、早衰、痛风有关。世界卫生组织对成人每日精制糖摄入量提出了相关标准,提出成人每日精制糖摄入量占每日总糖摄入量的比例。在不得超过10%,如果这个数值降低到5%,那将对人体更有益。
途远网络
月饼中含有大量的精制糖,吃月饼会大大增加比例。同时,月饼中还含有大量的油脂,大部分是棕榈油、起酥油、氢化植物油等。饱和度高。饱和脂肪摄入过多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月饼属于高热量食品,吃的时候确实需要控制量。但你不必称之为健康的“杀手”。没有摄入食物总量就谈健康是不合理的。一年才发生一次。
中秋到,送什么月饼好?
大家好,我是水晶色的美味。今天就给大家解答一下送什么月饼。农历八月十五,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赏月、祭月、拜月和吃月饼的习俗。每个人都非常重视中秋节,月饼成为每家每户必吃的食物。不管是游子还是出嫁的姑娘回家,都会给父母寄一盒月饼,作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信物。
中秋节如何挑选月饼?现在的月饼种类太多,商家都想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做各种各样的月饼,把每一个都包装的更漂亮。大家也很难选择,不管选什么月饼。首先你要知道你的家人喜欢吃什么样的口味。这是最重要的,然后还有好处。月饼好吃又便宜。如果你把它们送给你的老板或朋友,包装最重要的是它们很好吃。包装的价格高,看起来更高端高档。如果符合你朋友的口味,那就是两全其美了。
这个国家的月饼种类繁多,有肉月饼、糖月饼、冰淇淋月饼和果仁月饼。各种月饼琳琅满目。我觉得最好自己做点月饼送给亲戚。是最好的,安全,知道家里亲戚的味道,老人也喜欢吃。送给朋友就是另一回事了。我妈妈喜欢五仁月饼,但她不喜欢其他口味,所以我会买一些五仁月饼。我会做一些当地的月饼,我会很乐意送回去。她也很喜欢他们。这张图是当地做的大月饼。
我是水晶色的食物。我做了20年的家常面,对吃的东西特别挑剔。每一种食材都必须色彩鲜艳,味道鲜美。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转发。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之间又有什么关联?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是这样的。蒙古入中原后,改名为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中原地区每十个人就要有一个鞑靼人监督。不允许拥有铁或党。谁结婚,姑娘的初夜就要给鞑靼人。这些肆无忌惮的鞑靼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仇恨。
朱元璋起兵,率众造反,刘伯温献计。他把“八月十五日晚杀鞑靼人”的纸条藏在一个月饼里,分发给全国各地的义军和人民,作为起义的标志,一举杀死鞑靼人,建立了明朝。
从此,在8月15日吃月饼庆祝解放胜利成了一种习俗。那么月饼也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在我们的家乡河北,这种歇后语在民间流传。8月15日杀鞑靼人。-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心情。
记得小时候家里穷的买不起月饼。我妈在白面包上做了红糖月饼,用木头刻了花,做好了,先上桌,然后我们吃。当时吃了两个月饼也是很幸运的改善了我的生活。
中秋节起源于唐朝,月饼源自明朝,中秋赏月为什么还要吃月饼,有什么典故?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据史料记载,中秋节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礼》这本书里。直到唐初,中秋节才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唐书》《唐书.太宗记》年记载,中秋节在8月15日。
中秋节的流行始于宋、明、清,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它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中,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中秋节,八月十五日在中秋节,所以称为中秋节。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它在八月十五日,所以也被称为“八月节”和“八月半”。中秋节的主题都是围绕着“月亮”展开的,所以又俗称“月亮节”、“月亮节”,十五的月亮又圆又圆,象征着团圆,所以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也被称为“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发现于明代。8月15日称为中秋节,民间用月饼来送,寓意团圆。八月十五日,又祭月,饼圆,有妻回婆家者,谓之团圆节。
在中秋节的晚上,中国的许多地区仍然有烘焙,团圆的习俗,烘焙一个类似月饼的小蛋糕,中间包着糖,芝麻,桂花和蔬菜,外面印有月亮,月桂树和兔子的图片。
中秋节过后,家里的长辈会按照人数把月饼切成块,一人一份。谁要是不在家,就留一个给家人团聚!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说它来自西汉丑女拜月的故事,也有人说它来自唐朝。月饼的真正起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杀鞑子是朱元璋的谋反。
当时的鞑靼人,也就是胡人,横行霸道,欺男霸女,用铁链锁住菜刀。每十户人家就用一把菜刀,防止有人闹事。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难以言表。当时,一位智者刘伯温想出了一个聪明的计划来协助朱元璋起义。这条信息被包在月饼里。消息传开了,他在8月15日晚上起来了。这一壮举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热爱。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包很多不同图案的月饼,有甜的,有咸的,有韭菜的,有坚果的,有芝麻的。可以说里面有馅料,这就是月饼的由来。农村还有个习俗,就是八月十五杀鞑子,鞑子鸭的鼻音。这个传说在农村广为流传。
对于一个“民以食为天”的民族来说,中秋节还叫没有月饼的中秋节吗?但是中秋节什么时候流行吃月饼呢?
月饼的历史
这种美味的月饼有着悠久的历史。起初不叫月饼,叫胡饼。顾名思义,“胡饼”是胡人做的饼,是一种舶来品。相传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了胡人的做法,做了一种圆饼,里面填满了核桃仁,称为“胡饼”。“胡兵”被称为“月饼”。据说,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唐太宗和杨贵妃在赏月时,不经意地把他们正在吃的美味的胡兵称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但据说以上并无可靠史料,只是传说。现在史料中能看到的最早的类似于“月饼”的词,是北宋大诗人,也是苏东坡的诗,“小饼如嚼月,内有饼、糕点。”也许这就是月饼名字的由来,也是其做法的基础。
真正的“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吴的《梦梁录》。当时的月饼是菱形的,与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并存,
唐玄宗出生在八月初五,这一天被命名为“永远的节日”。安史之乱后,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即位。他看到父亲把他的生日定为节日,他的生日也被定为节日。他的生日是九月的第三天,这一天被定为“地平线节”。当时唐玄宗还在,他是太上皇。不过这两个节日距离有点太近,而且这两个节日之间还有8月15日祭月的习俗。一个月之内,就要过三个节,很多“节”也会让人省心。况且战后财政也吃紧。后来有人建议把三个节日合二为一,定在8月15日。这个节日的名字叫“永远的节日”。唐肃宗也同意了,也就是唐朝的八月十五日。
直到宋代,经过朝代的更替,普通百姓庆祝“永远的节日”不太合适,于是保留了这个节日,并改名为“中秋节”。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月饼是什么时候看中中秋节的?
中秋节什么时候配月饼,没有确凿的历史记载,但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这种食物起源于唐军庆祝胜利。据说唐高祖统治时期,将军李靖用月饼传递征服突厥人的秘密信息,并于8月15日凯旋而归。从那以后,在八月十五吃月饼就成了每年的习俗。当时做生意的吐鲁番人给唐朝皇帝敬献糕点。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取出圆圆的饼,对着天上的明月笑着说:“癞蛤蟆要用胡饼请”。之后,与大臣们分享蛋糕。
还有一种说法和朱元璋有关。相传元末,江苏泰州抗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朱元璋谋士刘伯温)趁中秋佳节,人们互赠圆饼,饼中注有“八月十五夜杀鞑子”字样。大家看到了饼里的纸条,就一字一句地传了出去,比如这天晚上一起作恶多端的“鞑子”(元兵)。后来家家户户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官方称之为。
这种说法可信度很高。到了明代,有很多文献显示中秋节吃月饼逐渐在民间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面包师制作的月饼与我们现在吃的传统工艺制作的月饼基本相同。
月饼就像天空。
上的那轮圆月一样,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甜蜜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历来被人们所重视,被视为是阖家团圆的重要节日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在中秋,自古就有很多习俗,至今也在流传,像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等等。
既然大家都很喜欢中秋节,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关于中秋的二三事。
中秋佳节,各地等有很多不同的过节方式。
有趣的中秋习俗
比如说祭月。祭月这种习俗在许多地区都有,源于上古时期对天象的崇拜,具体的就是在中秋夜晚,放好供桌,桌上放着葡萄、苹果、枣子等水果,当然还要摆上最重要的月饼。再将“月神”的牌位放在供桌上,进行祭拜,希望月神保佑自己与家人身体健康、阖家团圆。
《礼记》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古代的帝王更加的看重中秋节日,在一年之中,他们至少要在春天的早晨祭拜太阳,在秋天的晚上祭拜月亮。
中秋之意,正是秋天刚过大半,但是这一天的十五月亮确实最圆的,古代的帝王们都将“秋半月圆”这个节日视为大吉之日,必定要大肆庆祝一番。
在钱塘江附近的地区还有中秋观潮的习俗。
八月十五前后,正是钱塘江大潮的最佳观赏时期,又适逢中秋佳节,所以八月十五观潮就成为了一种习俗。
这项活动可谓是历史悠久,从汉魏时期就开始流行了,一直传承到了今天,如今的我们依旧能够在八月十五前后看到钱塘江上人来人往,无数的群众在这里竞相观潮。
“乞月照月”也是中秋时节的一个习俗,但是如今好像没有几个地区还这样过中秋了。
有一段时间,人们觉得月亮里住着的早已经不是那个美丽动人的嫦娥仙子,而是掌管姻缘的月下老人,也就是俗称的月老。
所以在八月十五这一天,青年男女就会在月下焚香,请求月老赐一段美好的姻缘,这就是乞月。
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也随着这个节日的单身赋予了更高的意义,更多的人开始在这种吉庆的日子里寻求心理上的最大安慰,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人生的最佳伴侣。
而照月是指一些婚后一直没有生育的妇女,为了求子,就会在中秋夜晚,离开家中,在月光下行走,沐浴月色。
除了乞月和照月,还有一个特殊的活动,叫做“走月”。
清人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
清人顾禄之《清嘉录˙走月亮》云:
“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月色的行走也成为了古代人们最大的乐事,在这种喜庆的日子里,所有人都希望能够有一个好彩头,她们或是结伴而行,或是盛装出行,在很大程度上都希望自己能够有幸福、安稳的生活。
中秋节的重头菜——月饼
中秋节起源于唐朝,一般是指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又称“拜月节”、“女儿节”、“追月节”。在我国,多个民族内都有此节,并非是汉族独有的节日,有些地区,也会将八月十六作为中秋节。既然是过中秋节,那么有一样东西不可或缺,那就是好吃的月饼了。
那月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据野史所记载,月饼起源于元朝,还和明太祖朱元璋有点关系。元朝时期,百姓们受统治者压迫非常严重,迫于无奈纷纷起义,反抗残暴的元朝统治者。
在乱世之中悍然崛起的朱元璋也是起义军中的一员,但当时元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不断派士兵严查,起义军之间传递消息也就变得十分困难。
为了躲避元兵的搜查,足智多谋的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一个妙计,将写有“八月十五起义”的情报“八月十五杀鞑子”藏在饼子之中,朱元璋通过这种方式让各地的起义军取得了联系,成功将起义的消息传递到了其他地区的起义军手中,大家也就都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诛杀鞑子的消息。
到了八月十五这天夜里,各地的起义军纷纷行动起来,反抗元王朝统治的大幕也就此拉开。
这场起义也被称为“月饼起义”。
后来朱元璋攻入元大都,建立了明朝。
正值八月十五,朱元璋在宫阙中的秋夜想起了这段经历,就把当年用来传递情报的饼子称作“月饼”,赏给众位大臣,与他们一起回忆当初的经历,这件事情之后,后来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中秋源于唐朝,月饼源于明朝,为何中秋要吃月饼?
上文我们也曾提到过,中秋起源唐朝时期。据记载,清代俞樾曾说:
“自唐以来,世间皆重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
(《茶香室四钞》卷一)而《洪亮吉集·释岁》中也曾记载:
“中秋节,唐初尚未盛行,故虞世南、欧阳询、徐坚等作类书,《岁时部》皆未有列入。”
由此可知,中秋节的确是起源于唐中后期。
那么如果按照野史所说,月饼是明朝时期出现的,两者相隔近千年,看起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又是怎么搅在一起的呢?
这就要说说野史的杜撰性了。
野史为何会称之为野史,就是因为它记载的许多东西是不准确的,没有历史依据的。
我们借用一下柯南的的台词“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月饼并不是在明朝时期出现的。
月饼,原来叫作胡饼、小饼、宫饼、乐团等,它在我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关于这种带馅的饼状食物的记载。
汉代时期,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一些西域的特殊食品,比如芝麻、胡桃等。芝麻和核桃的引入大大刺激了月饼的成型,双方物质文化的交融,人们很快就在饼中加入了芝麻、胡桃仁之类的食物,当时的这种添加有佐料的香饼吸引了不少的达官贵人,他们将其称之为“胡饼”。
虽然那个时候仅仅叫做“胡饼”,可是已经成型的胡饼已经和我们今天的月饼没什么两样了。
后来,这些胡饼渐渐开始在民间百姓中也传播开来,更多的人也渐渐开始了解到这一胡饼。
直到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与他心爱的妃子杨玉环在中秋佳节一同赏月,《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
一位侍婢为皇帝与贵妃送来了“胡饼”,李隆基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听,“胡饼”大有烤糊之意,遂让身边的爱妃杨贵妃重新想一个名字,杨贵妃灵机一动,抬头看着天上皎洁的月轮,说就叫“月饼”吧。
唐玄宗也抬头看了看月光,开怀大笑,欣然同意了“胡饼”的新称呼,“月饼”也就由此诞生了,两者的时间差也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它们本来就同时产生于唐王朝那个时代里。
如此一来,中秋节源自于唐朝,月饼也同样始于唐代,这样就比较合理了,。
中秋节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也充满了人们对家人的美好的希冀与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希望大家都能度过一个快乐团圆的的中秋佳节!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农历每季每月的十五,分别称为孟、仲、季。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居于秋季的正中,所以,称作“仲秋”,“仲”即居中的意思,而八月十五日即居秋季之中,又居“仲秋”之中,故称为“中秋节”或“仲秋节”。这时,因为月色倍明于常时,所以又称为“月夕”。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百姓也就有了中秋祭月、拜月、赏月习俗。据史料记载,在唐代,祭拜月神后,还要赏月吃团圆饼,饮桂花酒,使八月十五成为了一个互相祝福、喜庆团圆的日子。
月饼在很早以前叫小饼或甜饼,开始是祭奉月神的供品之一。到了唐朝在京城长安有了专制月饼的辅子,宋代就兴旺起来了。北宋苏东坡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那时的小饼与现在的酥皮月饼很相似。
据说,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到杭州时正值中秋,一些学士奉献甜饼给乾隆品尝。乾隆一边赏月一边吃饼,连声说:”好月,好饼,中秋良宵也。“从此,中秋做月饼吃月饼在全国兴起。月饼也做的大了,供月时有如同大吃盘大小一般。据说,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算是一个巨型月饼了。
中秋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到这一天,我们都要陪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这种阖家团圆的气氛也是我心中幸福的味道。
不过吃着月饼的时候,免不了家中小孩子会询问关于中秋节的事情,比如中秋节起源于唐朝,而月饼源自明朝,两种时间跨度这么长的东西,为何能完美融合在一起?
【月饼】
其实,中秋节吃月饼这件事情的背后,流传着一则关于朱元璋起义的故事。
传说中,元代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基层的管理,特别按照每十户便设立一个“管家公”的规定来执行。
当然,这些管理者都是元代的贵族担任。
元末是一个吏治相当混乱的时代,管家公在地区上横行乡里,他们早已把这项管理职责当作谋利的特权,因而老百姓特别恨他们。
【刘伯温剧照】
体恤百姓疾苦的朱元璋便想借着起义的机会杀掉这些管家公,但刘伯温却及时劝住他,并且告诉他这样做会打草惊蛇,可能一开始弄出了一些效果,但剩下的管家公见状便会逃跑,导致效果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因而,精通算命的刘伯温便借着这个名头,在民间传播起:且莫笑,看重九;重九交午未,人头要落地的传闻。
百姓们一听,这还得了,重九马上就要有大灾祸了,这究竟该如何应对呢?
等到百姓们担忧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刘伯温见暖场做好了,便又发出一条动态“灵山普善先师给人托梦”,只要百姓们那天吃月饼就没事了。
这件事传播开来后,大家便纷纷去买饼,打算渡过劫难。
百姓们买回饼子后,却发现里面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子夜时,齐杀管家公!
老百姓看到刘伯温的这个计策后,纷纷响应,打算在这天配合朱元璋把那些平日鱼肉乡里的蛀虫给除掉。
后来,朱元璋为了纪念抗元的顺利,便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保存了下来。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是吉祥团圆的象征。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贡品,延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每逢中秋,皓月当空, 家家团聚,品饼赏月,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传说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起义,互赠月饼,把字条在月饼中传递信息。推翻了元朝,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便有了在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还有嫦娥奔月,嫦娥恰值农历八月十五,误食丹药升天奔月,人们思念她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唐朝李世民征战,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吐蕃商人进献圆饼(月饼),人们中秋吃月饼便流传下来。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一年一度的八月中秋又到了,各地习俗不一样,有的祭月赏月,有的要饮桂花酒,有的燃灯,有的烧塔,但几乎都有都离不开一个习俗,那就是吃月饼。
中国人非常重视亲情,讲究个团圆,尤其是在花好月圆的中秋时节,和家人围坐,在月光的映衬下吃着月饼,一起谈天说地,是多么美好温馨的画面。
不过,大家又都知道“月饼”的由来吗?
相传在殷商末期,为纪念闻仲,江浙地区将边缘薄中间厚的饼称作“太师饼”,也就是月饼的前身了。后来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了芝麻和胡桃,人们把胡桃仁和芝麻放进月饼中,后来就称之为“胡饼”。
再后来,唐朝杨贵妃中秋吃月饼时,不喜胡字,望着明月感慨,定下了月饼的名字流传至今。而民间还有关于“月饼起义”的传说。元代末年,朱元璋想联合各路反抗力量起义,但信息无法传递,此时军事刘伯温出计散布谣言称,冬瘟流行,吃月饼可消灾。于是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字条通过月饼顺利传递出去。于是在这之后,老百姓为了感谢朱元璋推翻暴元,以后在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感谢邀请。
中秋节,起源于唐朝,而吃饼的习俗自明朝才兴起。传说,明末为反抗元朝的残酷压迫,朱元璋发动了农民战争,为了保持行动一致,他把写有“八月十五日夜起义”的字条藏在饼里, 让起义的农民依次传递下去,这种办法既隐蔽,又有效, 所以取得了起义的成功,后来夺取了元朝的江山,建立了明朝。为了纪念来之不易的胜利,人们就在八月十五这天做成圆饼,相互赠送,一起赏月吃饼,后人誉为月饼。
花好月圆,月没缺失,吃月饼也是愿家人象月亮一样圆圆满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