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吃时怎么处理
蝼蛄虾没人吃的原因:文化背景弱、可食用部分少、市场规模小、体积太小、生存环境脏。
1、文化背景弱:
虾文化节、吃虾只是日常饮食或文化沉淀,缺乏文化支撑。
2、可食用部分少:
蝼蛄虾富含虾青素,胡萝卜素、高蛋白质,低脂肪,还有大量猜友的矿物盐等,但鲜味较弱,口感不佳,需与其他菜肴搭配。蝼蛄虾的肉也非常少,可以用它的虾肉来做面食的馅料数茄。
3、市场规模小:
蝼蛄虾体型小,市场销售难达大规模,常被用于鱼饵。
4、体积太小:
蝼蛄虾最大能长到7厘米左右,大部分都是5-6厘米,它的外壳比小龙虾更软,头胸甲稍微偏扁,它是属于穴居动物,所以想要见到蝼蛄虾,要去浅海沙底等地带,薯兆察说不定就能抓到几只带回家尝尝。
5、生存环境脏:
喜欢生存在脏污的环境,这也是它被“踢出”市场的原因之一,所以想要食用的话,一定要清洗干净,一次性不能吃太多。
蝼蛄主要以啥为食?
主要以植物为食。
蝼蛄食性复杂,但食谱都是植物,一般以麦苗、玉米、谷苗、高梁、树苗以及其它蔬菜植物为食,所以蝼蛄是不会捕食其他昆虫的,也包括蚂蚁。
蝼蛄对香甜物质,如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麦麸以及马粪等有机肥,具有强烈趋性。
常见的美国蝼蛄以昆虫的幼虫和蚯蚓为食,同时也会损坏草根、土豆、芜箐和花生。
有种西印度的蝼蛄,对甘蔗具有特殊的破坏力。
蝼蛄吃蚂蚱,蝼蛄以昆虫幼虫和蚯蚓为食,也吃植物根茎。
蝼蛄是多种地栖性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蝼蛄科昆虫的总称,俗名耕狗、拉拉蛄等,蝼蛄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各地,此类昆虫身体梭形,前足为特殊的开掘足,雌性缺产卵器,雄性外生殖结构简单,雌雄可通过翅脉识别。
蝼蛄有什么危害呢?
蝼蛄为多食性害虫,喜食各种蔬菜,对蔬菜苗床和移栽后的菜苗危害尤为严重。蝼蛄成虫和若虫在土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和幼芽,或将幼苗根、茎部咬断,使幼苗枯死,受害的根部呈乱麻状。
蝼蛄在地下活动,将表土穿成许多隧道,使幼苗根部透风和土壤分离,造成幼苗因失水干枯致死,缺苗断垄,严重的甚至毁种,使蔬菜大幅度减产。
约三年一代,以成虫若虫在土内越冬,入土可达70mm左右。第二年春天开始活动,在地表形成长约l0mm松土隧道,此时为调查虫口的有利时机,4月份是危害高峰期,9月下旬为第二次危害高峰。
生活习性:
初孵若虫有群集性,怕光、怕风、怕水、孵化后3~6d群集一起,以后分散危害。蝼蛄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在40W黑光灯下可诱到大量蝼蛄,且雌性多于雄性。据观察,蝼蛄对水银灯也有较强的趋性。
蝼蛄嗜好香甜食物,对煮至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等较为喜好,对未腐烂的马粪,未腐熟的厩肥有趋性。
喜湿性:蝼蛄喜欢在潮湿的土中生活。有“跑湿不跑干”的习性,他栖息在沿河两岸、渠道河旁、苗圃的低洼地、水浇地等处。<\p>
螜 是什么动物?
古书上说的一种虫,即“蝼蛄”。
蝼蛄,大型、土栖。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本科昆虫通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约50种。中国已知4种:华北蝼蛄、非洲蝼蛄(应该是东方蝼蛄,发生遍及全国,一般在长江以南东方蝼蛄较多)、欧洲蝼蛄和台湾蝼蛄
生活在地下,湿土中可钻15~20公分深。前足适於铲土,体圆柱形,头尖,体被绒状细毛。有翅,夜间可出洞。产卵管不突出。产卵於土穴内,穴内存放植物作为孵出若虫的食物。欧洲蝼蛄(Gryllotalpa gryllotalpa)有护卵和若虫的习性,吃植物根,大量发生时,损害作物和园林。
(图片来源互联网,侵删)
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
体狭长。头小,圆锥形。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基节包起。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片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雌虫产卵器退化。一般于夜间活动,但气温适宜时,白天也可活动。土壤相对湿度为22~27%时,华北蝼蛄为害最重。土壤干旱时活动少,为害轻。成虫有趋光性。夏秋两季,当气温在18~22℃之间,风速小于1.5米/秒时,夜晚可用灯光诱到大量蝼蛄。蝼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内尤其如此。成虫和若虫均善游泳,母虫有护卵哺幼习性。若虫至 4龄期方可独立活动。蝼蛄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常栖息于平原、轻盐碱地以及沿河、临海、近湖等低湿地带,特别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质的地区。
华北蝼蛄的生活史较长,2~3年1代,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内筑洞越冬,深达1~16米。每洞1虫,头向下。次年气温上升即开始活动,在地表营成长约10厘米的隧道。非洲蝼蛄仅在洞顶壅起一堆虚土或较短的隧道。6~7月是产卵盛期,多产在轻盐碱地区向阳、高、干燥、靠近地埂畦堰处所。卵数十粒或更多,成堆产于15~30厘米深处的卵室内。每虫一生共产卵80~809粒,平均417粒。卵期10~26天化为若虫,在10~11月以8~9龄若虫期越冬,第二年以12~13龄若虫越冬,第三年以成虫越冬,第四年6月产卵。非洲蝼蛄在黄淮地区约2年完成1代,长江以南1年1代。产卵习性与华北蝼蛄相似,更趋向于潮湿地区,集中于沿河、池塘和沟渠附近。卵期15~28天。在黄淮地区当年化为若虫,以4~7龄若虫越冬,若虫共8~9龄,于第二年夏、秋羽化为成虫越冬,第三年5~6月产卵。
全国大部地区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安徽、辽宁等地。